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狀況,也帶來了語文生活的新變化。巨量人口的跨地域流動使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電視等媒體的傳播力遠超原有媒體,普通話及各項語文標準獲得空前普及。在此背景下,1985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建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隨即于1986年初召開,語文工作的任務,轉變?yōu)橐哉Z言文字標準化、規(guī)范化及稍后的信息化為重點。這些工作重點,對于普通話的進一步普及和提高,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展,對于新聞出版、教育、窗口行業(yè)等方面工作和服務水準的提高,對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語言文字應用和處理,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和傳播,對于海內外華人之間的交流,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上述簡史說明語文政策非常需要時間維度的差別化。
自1985年以來,又有30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則已經迎來了40周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快速發(fā)展,語言文字工作面臨新的形勢,語言資源的保護工作擺到了議事日程,成為語文政策和語文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其社會背景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口出現經濟驅動的多向流動,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這一進程區(qū)別于中國歷史上緣于戰(zhàn)爭、災荒、拓荒等的人口流動形式。在此進程中,普通話作為流動大潮中必要的交際工具甚至謀生工具,也作為流動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為多數人口的普遍需求,普通話的普及,從政府的有意推廣變成了人們的自覺追求。傳媒的發(fā)達和社會的信息化,不但使流動人口需要以普通話獲取生存發(fā)展所需的信息,也使各處本地居民需要以此獲取信息。普通話普及率主要依靠自發(fā)的力量并借助傳媒的幫助而迅速提升。據國家語委統(tǒng)計,到2015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已經達到73%,大城市普及率超過90%。有些農村地區(qū)則只有40%??紤]到中國老齡化程度,2017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梢酝扑悖芏喑鞘械貐^(qū)的中青年和兒童普通話普及率應該已經接近百分之百,例如周元雅(2011)對無錫老城區(qū)的調查顯示,“受調查的無錫市區(qū)15-35歲的青少年從小就習得了普通話,并且?guī)缀醵寄苁炀毜厥褂闷胀ㄔ掃M行日常交流?!本痛蟛糠殖鞘械貐^(qū)而言,已經很少發(fā)生因為普通話不夠普及而影響交流的現象。另一方面,在偏遠、多民族和貧困地區(qū),普通話普及率還比較低。這種低普及率也成為勞動者走向市場、參與競爭、擺脫貧困的嚴重障礙。
當普通話在城鎮(zhèn)地區(qū)的推廣取得空前成果的同時,各地方言則在城鎮(zhèn)地區(qū)以空前的強度和速度在消退,當然因地區(qū)而略有差別。這一消退表現出如下三點特別值得重視的現象。
1)體現語言活力的青少年方言能力和使用率斷崖式下降,方言代際傳承面臨斷裂。
從以上統(tǒng)計數據和實例看,上述無名氏的統(tǒng)計圖,雖然具體數字似乎有所夸大,但是其反映的熟練掌握方言人數比例的斷崖式下降趨勢是客觀存在的。按此速率變化,這些方言在有限年份內基本消亡的可能并非完全不存在。聯合國瀕危語言評估指標(見范俊軍2006)將代際傳承列為第一條,而一種語碼掌握人數和使用人數的斷崖式下降,昭示的是代際傳承的脫節(jié)甚至斷裂,是瀕臨危險的明確信號。
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前沿,城市公共場合是普通話通行之處,家庭是方言最后的領地。從陳燕玲、林華東(2011)調查的2009年閩南話情況看確實如此,如泉州一地:
城市學生與父母用方言交談的百分比只有占45,已少于只用普通話的49。與祖父母交談用方言的高于此數,但也低于所有成年人跟家長說話時的平均數。這一統(tǒng)計已經過去了7-8年,按此趨勢,今天使用方言與父母交流的學生一定又顯著下跌了。而與同齡人交談——這是最反映說話人內心真實取舍的環(huán)境,因為彼此親密而平等,不需要遷就對方——用方言的城市學生只有9%,兩者兼用的也只有5%,86%的人都只用普通話交際了。試想當這一代人成為家長和社會主體時,還有方言的存活空間嗎?
再來看看蘇南吳語區(qū)的情況。據陸英(2009)的調查,蘇州家庭三代人之間交流用語呈現如下格局:
從表中可見,祖輩和中間輩之間交流基本用蘇州話,中間輩跟小孩輩用蘇州話的方言交流驟降到65.9%,比他們與上輩交流用蘇州話的比例下降近30個百分點。再看鄰城無錫,據周元雅(2011)對老城區(qū)180名15-35歲無錫人的調查,在和父母交談一項中,選擇無錫話的有147人,選擇普通話一項的有13人,其中11人是20歲以下的中學生,25-29歲之間的有2人??梢钥闯鰩缀跞?0歲以上的人群和父母都選擇使用無錫話來交談,而20歲以下人群中,有37.9%的人使用普通話來和父母交流,用方言的人數下降得極快,從30-35歲的100%,驟降為62.1%。
以上數字凸顯的,不是各年齡層在家庭中使用方言的總體比例,而是青少年相比上代人使用方言比例的下降速度。這些數字大都是10年前的數據,根據這種下降速率,今天的青少年在家庭中使用方言的比例肯定是進一步顯著下降了。
僅僅使用方言并不能充分顯示方言的生命力。表達能力是一種語碼活力的重要體現。
以上所說的三項——有方言能力的人斷崖式下降、家庭和私人環(huán)境的方言使用急速消退、方言社會功能域縮減為嚴重受限——任何單獨一項都會對方言的持久生存構成嚴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脅。而現在是這三大現象并存,方言實際上大面積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如果我們這代人無所作為,很可能大量方言就在我們能觀察到的時間跨度里或者說眼皮底下走向實際上的消亡。當前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記錄保存式的保護,而是對方言活態(tài)的拯救。
在此背景下,大量保護方言文化的措施被提出和實施,除了將方言資源進行多媒體的典藏這一最大規(guī)模的語保工程外,還有:讓方言知識走進課堂,編寫方言教材和詞典,進行方言比賽,開設報章方言專欄,舉辦方言培訓班,增加方言電視節(jié)目,觀賞或參與方言類文藝活動,等等。
所有這些活動,對于方言保護都有毋庸置疑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些舉措和活動均非治本之道。它們的共同特點,或者說弱點,是用對待一種外語的方式來對待方言,試圖像教學外語那樣來解決方言的傳承問題。
但是,方言對于本地人來說,不是外語而是母語,不是第二語言而是第一語言。這里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外語是需要專門的教學來習得的,是要通過人們有意識的努力來掌握的;母語是在語言交際的自然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輕松愉快地掌握的,無需專業(yè)性教學,也無需特別的努力(參看劉丹青2015)。方言保護和傳承的最關鍵因素,是要創(chuàng)造母語獲得的條件,讓兒童在正常的母語交際環(huán)境中輕松地掌握。這種環(huán)境,早期主要由父母為主的身邊親人或加上保姆等構成,稍晚還要加上同齡玩伴間的交際。到兒童踏進小學課堂之前,母語的基本內容已經在沒有老師參與的情況下系統(tǒng)獲得了。
方言能力和方言使用在青少年中的斷崖式衰退,主要源于方言交流環(huán)境的缺乏。由于普通話社會功能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包括上學之后必然以普通話為首要交際語言和唯一教學語言,使得很多家庭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普通話的單語環(huán)境中,即使家庭成人成員之間用方言交談,面對孩子也換用普通話,哪怕是家長或祖輩不標準的普通話;家長所教的第一批詞語、第一批句子,都是按普通話發(fā)音的。有的家庭在孩子已經好幾歲之后,才讓孩子有機會學大人一樣用方言說法,有的家庭永遠不提供這種氛圍,只要涉及孩子,一律使用普通話交流。這樣,常見的情況之一是方言的非母語化,更差的情況則是方言像是一種略能聽懂而不會說的外語,聽懂只是因為在身邊長期存在(限于成人們之間交流)。
逐漸走出家庭之后,方言的陌生化一般更為加劇,因為幼兒園通常提供更純粹的普通話環(huán)境,有意或無意的方言交際都不被鼓勵甚至被制止。很多人直到中學,才滋生一些學習方言的意愿,因為發(fā)現成人們之間至少有時候用方言交流,方言似乎成為成年與否的標記,這種感覺使得希望成人化的少年,尤其是男生,可能滋生使用方言的意愿,并付諸行動。周元雅(2011)對無錫青少年的調查也反映了這種心態(tài)。但是,由于學校對方言的禁止,以及隨處可見的“說普通話,做文明人”一類宣傳牌,將說方言與不文明行為直接掛鉤,使青少年最重要的交流渠道——同齡人交流沒有方言生存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方言迅速走向衰落甚至衰亡是非??赡艿?。
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進行普通話單言培養(yǎng)的初衷,都基于一個信念:說方言會干擾普通話的獲得。但是,這個觀念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實際上,擁有雙語能力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常態(tài)。例如,根據Harris等(1992)世界上多數人生活在雙語甚至多語環(huán)境中。而Marian and Shook(2012)《雙語人的認知收益》一文,以心理學實驗證明,雙語雙言甚至多語多言成長的環(huán)境,能培養(yǎng)出更有智力優(yōu)勢也更有交際能力優(yōu)勢的孩子,甚至在年老之后能延緩大腦衰老的時間。學者們已經觀察到這種優(yōu)勢的具體的心理學機制和神經語言學機制。家長們,尤其是自己說方言的家長們剝奪孩子學習和使用方言的天然條件,是一種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不良干涉。我們應當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破除家長和教育者的這種認知誤區(qū),讓孩子們回到由方言環(huán)繞的成長環(huán)境中。在當前普通話如此強勢的環(huán)境中,家庭的方言小環(huán)境根本不會影響兒童普通話的習得。
當然,要深刻改變方言業(yè)已萎縮的格局和快速衰亡的趨勢,僅僅依靠宣傳、依靠家長的自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政策和措施滯后的一面,用好歷史留給我們的可能并不很多的窗口時間,立即以語文政策的差別化來扭轉語言保護的被動局面。
時間維度的差別化和空間維度的差別化,本質上是相通的。當各地語文生活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時,用不同時期的語文政策來應對這些處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地區(qū),就自然會表現出空間維度的差別化。
目前,無差別的或差別化不夠的語文政策對方言文化科學保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
3)即使在電視等媒體適當放開方言節(jié)目的情況下,仍然嚴格限制方言節(jié)目的功能域,助長方言淪為受限語碼。對于最重要的媒體信息源,例如普通的新聞節(jié)目、時事評論節(jié)目、官民警民交流節(jié)目,都限制方言進入,甚至百貨公司廣播找人,針對不熟悉普通話的老年走失者,也堅決不允許方言播出(2018年5月鄭州的事件,參看5月15日《大河報》),方言在媒體受到嚴重抑制,只能在部分城市出現在文化、曲藝、小品、地方掌故這類節(jié)目中,助長了方言只是閑來沒事的賞玩對象的觀念。而世界上沒有任何語碼可以僅為滿足這類社會功能而長期活態(tài)存在。
以上幾項,顯然不是單純兒童家長和學校教師所能解決的問題,與長期以來的無差別語文政策有關。而語文政策源于對國家法律的機械理解。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指導我國社會語文生活的根本性法律,保障了通用語言文字的崇高法律地位。但是,通用語言的推廣和使用并不以消滅方言為前提和目的。語文政策是為貫徹這一法律而制定的具體規(guī)定。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地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使用面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在普通話普及率很低、嚴重影響人民交際和國家發(fā)展時,必須將推廣普通話放在最高位置,適當限制方言使用,尤其在教育、公務、主要媒體等領域。直到今天的中國,仍然有不少普通話推廣的后進地區(qū),我們還需要加緊推普,幫助當地人民通過普通話能力的提高共享改革開放的紅利。但是,對于普通話普及已經超過90%、在青少年中已經基本100%的地區(qū),在方言面臨急劇衰落甚至消亡危險的嚴峻局面時,如果仍然嚴守早期的各種單一強調普通話、不顧甚至壓抑方言生存空間的政策,就有認真檢討和調整的必要。
對方言保護治本的差別化語文政策,主要指在中東部經濟社會發(fā)達或較發(fā)達、普通話普及率已經相當高的城鎮(zhèn)地區(qū),在以下方面做出關鍵性調整:
3)設置更多方言服務項目,例如公交車和客運車輛的方言報站、車站問詢處等處的方言服務。除了本地方言,有需求和條件的還可以包括重要的外來方言,如當地有影響的非本地權威方言或大規(guī)模移民原有方言。司法、醫(yī)療等領域也可以設置一些方言服務。
4)在教育、科研、媒體等領域鼓勵對多語多言社會和多語多言人群的科學研究和客觀報道,提倡社會對通用語言主導下的多語多言環(huán)境的寬松輿論氛圍。
語言資源保護工作,使我們想到了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寫入憲法的基本國策,但是計劃生育不等于一胎化。一胎化是特定時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當形勢變化之后,政策調整也是當然之事,只是計劃生育管理部門可能動作過慢,將特定生育政策和基本國策幾乎視為等同,對民間和學界的長期呼聲重視不夠,動作遲緩。當計生部門終于同意逐步放開雙獨二胎,單獨二胎,以及全面放開二胎后,每一次放開帶來的生育率上升都遠遠低于預期,政策滯后造成很多被動,以致一些學者已經在呼吁引起爭議的不生育罰款了。語文生活管理部門,也要注意汲取計生工作的經驗教訓,不要將特定時期很多限制方言的具體政策,等同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面對方言斷崖式衰落甚至有消亡危險的關鍵時刻,應當果斷進行一些治本的政策調整,重在保護方言的活態(tài),而不是僅僅出臺一些表面熱鬧對改善現狀益處不大的措施。希望中國流傳千年、千姿百態(tài)的方言資源,不要在我們這代人的眼皮底下,在我們的不作為中快速走向大面積消亡。
本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長劉丹青研究員于2018年9月19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的發(fā)言稿。
陳燕玲?林華東? ?2011? 閩南方言的現狀與未來,《東南學術》第4期。
陳燕玲 林華東? ?2013? 泉州地區(qū)城鄉(xiāng)學生雙言生活狀況對比調查,《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范俊軍? ?2006? 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的評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語言活力與語言瀕?!肥鲈u
劉丹青? ?2015? 《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陸? ?英? ?2009? 蘇州兒童的方言使用現狀及幼兒語言教學對策初探,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元雅? ?2011? 無錫市區(qū)新派方言現狀研究,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Harris, Richard J. &? Elizabeth M. Nelson? ?1992? ?Bilingualism: Not the Exception Any Mor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83 :3-14
Viorica Marian & Anthony Shook? ?2012? ?The CognitiveBenefits of Being Bilingual,? Cerebrumthe Dana Forum on Brain Science: 13。
轉載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作者:劉丹青,來源:“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的發(fā)言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