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人說往事,是一種享受。盡管他可能很啰嗦,有些話可能說了百遍而不自覺,但只要用心去聽,總能聽出新的況味來??磿惨粯?,少時喜歡看“憤怒出詩人”,憤世嫉俗的、吶喊呼號的,像吃辣椒一樣最好;但年歲稍長,慢慢明白了什么叫滄桑,什么叫歲月,然后讀書的口味也開始轉(zhuǎn)變了,比如讀許姬傳老先生所著的《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便讀出了很多的歲月感慨。

聽老人說往事,是一種享受

許老先生

這本書一半是寫戊戌變法前后事,一半是寫梨園往事。各種清末民初的秘聞掌故,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很有白頭宮女話玄宗的味道。人物都是黑白分明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像京劇臉譜一樣,讀來毫不費神,痛快,也如聽戲一般。慈禧、袁世凱是奸的,康有為、徐致靖、梁啟超是忠的。梁啟超反對袁世凱稱帝,是報戊戌之仇;康有為支持張勛復辟,是報戊戌之恩。一切錯綜復雜的劇情,都被簡化為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了。

這樣的寫法好像過于簡單,但細細一想,也不無道理。歷史就是這么回事,很多時候是受當事人的性格、經(jīng)歷、親朋戚友、同門故舊,甚至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左右,而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結局。所謂“性格即命運”,梁啟超與康有為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很大程度是性格決定的。康、梁二人的經(jīng)歷本來沒有太大區(qū)別,梁啟超接觸到的東西,康有為幾乎都接觸過。但梁啟超太善變了,思想就像一道敞開的大門,哪里有光亮就朝那里開;康有為是太不善變了,犟脾氣,認死理,一條路走到黑。

性格本無所謂好壞,就看他恰好站在歷史的一個什么位置上。戊戌變法時康有為不變,他是英雄;但帝制被推翻,共和已成立,他還不變,他就成花崗巖腦袋了。探究一下他的思想,還是那些東西,大腦的重量也沒變,溝回褶皺和以前都一樣,但此時英雄,彼時狗熊,老天爺開的玩笑真夠大的。

聽老人說往事,是一種享受

再說袁世凱,他多少有點賭徒的性格,在重大決策上,往往有押寶的心理。許姬傳在書中寫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就因為不知該把寶押在戊戌黨人身上,還是慈禧、榮祿身上,而猶豫不決,最后靠徐世昌替他拿主意。辛亥革命時,袁世凱的寶押對了,可是在恢復帝制一事上,他的寶押錯了。此公時而選擇康莊道,時而選擇獨木橋,他的思想真的變化如此之速、如此之大,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嗎?其實多是受性格的影響,并非內(nèi)心世界和政治主張有什么本質(zhì)的變化。

看世上蕓蕓眾生,有些人身患絕癥,或會嫉恨別人的健康;有些人垂暮之年,或會忌羨別人的年輕;有些人覺得自己時日無多,或會有孤注一擲之想。這些病態(tài)的心理,在普通人身上常見,大人物也一樣會有,別以為大人物想事情與我們不一樣,他們的大腦結構與超市里賣魚賣肉的老伯沒什么不同。

許姬傳老先生筆下的歷史,就這樣在人物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舉手投足之間,從容不迫地淡進淡出,既沒有什么微言大義,也沒有什么含沙射影、指桑罵槐,老先生不屑于借古諷今,不想把歷史復雜化,他只淡淡地告訴人們:我們曾經(jīng)這樣活過。

因為,當今很多人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