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56

我們知道,“雞文化”是廣州話包含的廣府文化元素之一,許多廣州話的流行語匯都有“雞”字,如?走雞(錯失了好機會);倀雞(蠻不講理);撈雞(完成某事,得到了好處);辣雞(不是吃的辣子雞,而是電鉻鐵);滕雞(抓不定主意而手忙腳亂) ;偷雞(偷懶);香雞(香燒完了剩下的一截);摱雞(扣槍支的扳機) ;吹雞(吹哨子) ;謝雞(玩完了);一蚊雞(一元錢);二撇雞(男人蓄八字胡);舂瘟雞(打瞌睡而暈頭轉(zhuǎn)向);執(zhí)雞腳(抓別人的痛腳);發(fā)雞盲(看不見東西或熟視無睹);三腳雞(三輪的機動車);雞咁腳(形容走得快);小學雞(小學生);靜雞雞(靜悄悄);? ?執(zhí)死雞(碰巧抓住了最后機會或買到了退票);等等。

如果一個語詞中,需要出現(xiàn)一動物與“雞”對舉一起說,那么就是“鴨”,而極少別的動物。比如:

劏雞殺鴨。形容人們?yōu)閼c賀節(jié)日或祭祀慶典等籌措一頓酒席。不會說成“劏雞殺鵝”,更不會說成“劏雞殺豬”。

雞手鴨腳。形容人做事干活毛手毛腳,笨手笨腳;也形容遇事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不會說成“雞手鵝腳”。

雞毛鴨血。比喻場面亂七八糟一塌糊涂(如“車禍現(xiàn)場幾輛車撞到雞毛鴨血。”);或者比喻狼狽不堪、不得安寧,(如“樓下嗰啲大媽跳廣場舞,嘈到我屋企雞毛鴨血。”);或者比喻敗得很慘(如“8:1!柏太陽神隊畀恒大隊砌到雞毛鴨血。”)。不會說“雞毛鵝血”。

雞同鴨講。比喻與外國人言語不通,無法交流溝通;或者比喻對話雙方分歧很大,沒有共同語言,無法達成共識。不會說成“雞同牛講”。

IMG_256

雞同鴨講

 

雞腸鴨肺。比喻一個人心胸狹隘,氣量很小,小肚雞腸。不會說成“雞腸狗肺”的。

氣象諺語“雞鴨早入籠,明朝日頭紅。”亦雞鴨并舉,也不會說成“雞鵝早入籠”的。

此外,廣府人將妓女叫做“雞”,相對男妓就叫做“鴨”,不會叫“豬”、“狗”之類的。香港有出喜劇電影《雞鴨戀》,講的就是當紅“舞男”與大陸赴港“失足女”相愛的故事。“雞”不與“鴨”對舉的廣州話熟語大概只有這一個:雞仔唔管管麻鷹,比喻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卻只去責怪別人的孩子甚至家長。

然而,普通話中與“雞”對舉的熟語,一般不與“鴨”配搭,而是與“狗”配搭,請看:

雞鳴狗盜,雞犬不寧,雞飛狗走,雞犬相聞,雞零狗碎,雞犬升天,雞犬不留,雞鳴犬吠,雞犬皆仙,雞腸狗肚,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很難找到“雞鴨配“的例子。

“雞鴨配”與“雞狗配”,也是廣府文化與北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小小的范例。自古以來,廣府地處水鄉(xiāng),雞、鴨、鵝是人們常養(yǎng)的家禽,合稱“三鳥”,在語匯上對舉就不奇怪了。也許是雞鴨個頭差不多,較好配搭對舉;鵝個頭較大,與雞對舉不大匹配。而北方尤其中原地帶,多處不是水鄉(xiāng),養(yǎng)鴨養(yǎng)鵝極少(當然現(xiàn)在也養(yǎng)了),人們家禽僅養(yǎng)雞,又通常養(yǎng)狗護院,這樣,語匯上“雞狗配”就很自然了。